這個展覽已經是去年5-9月的事了
我大概是七月底去看的吧
那一天晚班還請了一個小時的假晚到
但是排隊入場這件事讓我6點多就起來了吧
在現場排了好久
在台灣看熱門的展覽
必須要學會怎麼亂中取靜
所以我大多喜歡一個人去
不然平常嬉皮的形象突然認真安靜起來大概很多人不習慣吧
我是個很認真的孩子我只能這麼說

拿了TV5贈送給我法國在台協會的公關票
租了一台導覽器就入場了
全場有60多件作品
剛回顧爬了一下別人介紹的文
印象中一入場安排的幾幅田園畫作就把主題帶了出來
有幾幅不是米勒所畫但同樣是田園派畫風的大幅畫作
印象中有趕牛犁田的畫作
裡頭的牛畫的非常逼真
眼睛有神

場內還有米勒早期為貴族所畫的肖像畫
一直到後期他開始為農村田園作畫
拾穗和晚禱都是有名的畫作
我記得晚禱本來是要用"馬鈴薯欠收"來命名的
我覺得超有趣
一個很實在的名字被取成了另外一個這麼有詩意的名

反正我記得這場展覽我印象深刻
內容的鋪成我覺得也比龐畢度好
有時代人文的氣息一些

雖然我一直記得我應該有寫過日誌
但怎麼就找不到

其實很怕忘掉阿
畢竟又不一定會去法國
看過的東西忘記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當初應該買本導覽手冊的
我再找找吧!



5月31日起展出至9月7日的「驚豔 米勒 ─田園之美」畫展,展品包括米勒知名畫作「拾穗」和「晚禱。這兩件世界名畫,被法國視為國寶,從來不同時出借,此次能破例,是因為奧塞美術館的 米勒 廳將要整修,我方在第一時間捷足先登。

-----------------------------------------

尚-法蘭斯瓦.米勒被公認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所畫的《晚禱》和《拾穗》早已成為西方藝術的兩大代表作,不僅名聞遐邇,在最常受到模仿、複製的名畫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也為眾多藝術、廣告、電影創作者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靈感。巴黎奧塞美術館珍藏的米勒作品以往從未外借,此次藉著開館二十年後整修展覽廳的機會,特別以奧塞美術館的米勒典藏為軸心,策畫了首次「出館」的米勒巡迴展。

在奧塞美術館典藏的米勒作品之中,《晚禱》和《拾穗》這兩幅傑作當然是最耀眼的兩顆明珠;但這批輝煌的典藏還有另一個值得稱道的特色,就是它在米勒藝術生涯的各種不同面相上都別具代表性。尚-法蘭斯瓦.米勒於1814年出生在法國諾曼地瑟堡附近一個叫做格賀維勒(Gréville)的小村莊,務農的雙親並不富裕,但卻不乏文化素養。受到熱愛繪畫之天性的驅使,他年紀輕輕就到瑟堡學習素描和繪畫。生涯之初他為親友及瑟堡的中產階級畫像,這是一種維持生計的方法。當時肖像及裸體畫的銷路最好,他也繪製了一些裸體畫。但這些早期作品卻是相當優質的肖像畫,更預示了這位畫家的天份及其未來不可限量的發展。他在1837年離開瑟堡前往巴黎尋求發展,1849年決定在巴比松(Barbizon)落腳定居。巴比松是比耶河平原上依偎著楓丹白露森林的一個小村莊,他在那裡仔細觀察農民的生活作息,並深入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對那些在收割之後撿拾落穗或枯柴的窮人之日常勞動特別有感觸,他研究農村世界的一舉一動並創造了一系列的人物:《簸穀的人》、《小牧羊女》、《送牛奶的女工》皆是此畫種的典型人物。著名的比利時詩人(兼藝術評論家)維爾赫倫(Emile Verhaeren)在191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將米勒與莎士比亞、林布蘭特、貝多芬等天才相提並論,原因是米勒「成功地在世人眼前塑造了不朽的農民形象」。他還說米勒「掌握了人類或者說是勞動者本質中的草根性。」所指的當然是法國的勞動者,但無疑地也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勞動者。

米勒長達三十年的畫家生涯以1841年的《勒固圖瓦女士》畫像為起點,1871年的返鄉之作《格賀維勒教堂》為終點,後者同時證實了他在風景畫方面常被忽略的才華。在悠悠三十載的歲月之間,他開展了藝術生涯,形成了鮮明的個性,成為享譽全球的偉大畫家。奧塞美術館的米勒典藏正是此一精采生涯的最佳見證。 米勒在巴比松的生活並非離群索居,而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畫家分享他的理念、創作、煩惱及喜悅。這些畫家分別住在巴比松、楓丹白露或巴黎,包括迪亞茲(Narcisse Diaz de La Pena)、特華雍(Constant Troyon)、杜培(Jules Dupré)、德崗(Alexandre Decamps)、賈克(Charles Jacque)、多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及以風景畫見長的柯洛(Camille Corot)等人。還有他最忠實的朋友胡梭(Théodore Rousseau),這位數一數二的風景畫家,一心憧憬大自然的神秘及樹木之美,米勒逝世之後與他在夏伊(Chailly)的小墓園裡比肩長眠。上述畫家被統稱為「巴比松畫派」,他們共同的志向就是要更新風景畫(每人以他自己的方式),以繪畫來表達景物及人物的深度。1909年,巴黎羅浮宮商店街的地主索夏爾(Alfred Chauchard)將其收藏的一批巴比松畫派珍品捐贈給奧塞美術館。本展將這些作品與米勒的作品同時展出,讓觀眾感受到圍繞在米勒周遭的創作氛圍。

米勒關心的焦點在於如何呈現農民的形象。這樣的關心並非米勒所獨有。1848年的革命建立了法國的共和體制,也使農民的形象湧現,成為人民與新民主的英雄。在1850-1880年間,農村文化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達到巔峰,人們開始注意到首都巴黎以外各省的地方傳統和習俗。1839年攝影技術誕生之後,第一代攝影家紛紛到偏遠的鄉間做「採訪報導」,在底片上留下即將消失的傳統農村景觀。在米勒作品薰陶下成長的年輕一代藝術家也致力於描畫農村景色,他們一方面懷著對米勒的景仰,另一方面也追求美學上的推陳出新。他們對大自然與農村的觀察和米勒並無二致,但是他們對農村人口加速外流及都市過度膨脹的現象感到憂心忡忡,為了對抗這種令人焦慮的現代化,他們刻意把田園生活理想化。他們筆下的農民失去了米勒所刻畫的那種飽經風霜的頑強,以及無視於時間流逝的永恆感。例如布荷東(Jules Breton)所畫的農民便經過刻意的美化,更崇奉道德操守及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這些畫家所偏好的大幅甚至巨幅尺寸賦予畫像極高的價值感,因此他們的作品在法國第三共和時期(十九世紀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可謂炙手可熱。這些生前名噪一時的畫家包括布荷東、霍勒(Alfred Roll)、哈法耶利(Jean-François Raffaelli)、達尼安-布維赫(Pascal Dagnan-Bouveret)等人,他們的作品多由法國政府購藏並陳列於各大美術館,在許多字典、教科書及各式各樣的物品上都可以看到這些畫。

本展以周全的策畫向尚-法蘭斯瓦.米勒獻上至高的敬意。布荷東稱讚米勒是「探尋生命的表達方式最深入的藝術家之一,筆下不論人或物均訴說著千言萬語。」本展除了提供一睹名畫真面目的機會之外,也希望能讓世人了解這法國文化史中重要的一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ros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